離鄉的人背著行囊 送行的人繫著牽掛
我曾在這等著你啊 你曾送我送到這啊
她送平頭男孩踏上荒唐的時光 車要來了 車要來了 車要來了
─好樂團《車站》
車站是一個離別與相聚的場所,不論他的外貌與大小,從有鐵路以來,都乘載了一代代人的生命記憶。
2024年6月16日,在地人口中「最醜的車站」──中壢車站第四代站體正式走入歷史。
明明就空間太小,卻要承受全台第三多的人流;
明明就外觀不迷人,卻一直在中壢人的記憶中;
明明就站前規劃很混亂,卻好像總能走出自己的路;
明明就是大家批評勝過讚譽的車站,卻在告別的這天,湧入大半個桃園的人,笑著流淚,道出無盡的回憶。
或許,真的要到離開的那一天,才知道最平凡的也是最可貴吧。
暫時替代的臨時站,尚難替代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,在中壢新站到來的幾年「空窗期」裡,想要離開、想要回來,都不免要爬好幾層樓梯了。
在中壢臨時站上下樓梯與等車的一小段時間,或許正適合閱讀這篇文章,回顧中壢車站的過去,展望他的未來。
![]() |
中壢臨時站 |
中壢火車碼頭:第一代車站,故事的起點
中壢站的歷史,就跟台灣鐵道的歷史一樣悠久。第一條鐵道「劉銘傳鐵道」,其中有一站便選定中壢。光緒19年(1893年),中壢火車碼頭建立,但2年後,便改朝換代,讓中壢迎來全新的變化。
中壢驛:第二代車站,你不知道的美麗過去
![]() |
圖片來源: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|
進入了日治時期,台灣的鐵道建設才真正開始蓬勃發展。舊有的車站也都做了番改造。
建於1918年的中壢二代站,改稱「中壢驛」。根據桃園在地文史工作者「陽明一街實驗工坊」創辦人藍博瀚在臉書的介紹,中壢驛其實是從彰化搬來的。
藍博瀚表示,由於彰化驛站體不敷使用,要進行擴建,因而決定將第一代彰化驛拆解搬遷至同樣要擴建的中壢驛,並在1918年4月7日舉行落成式。而這座車站有著西式的波浪狀封簷板等擬洋風的建築風格,獨具美感。
這樣典雅的車站,是我們當代人難以想像的,不免也對中壢站多了幾分好奇與好感。
中壢車站:第三、四代車站,其實一開始也不是那麼醜
中壢第四代車站外牆 |
1950年,隨著過去木造站房不敷使用,故而官方將中壢車站改建為鋼筋水泥站房,是台灣戰後由鐵路局最先改建之車站。
1970年代隨著地方快速發展,要應付台灣前幾名人流的中壢車站,又再度改建,成為如今我們熟悉的樣貌。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、鐵道文化研究者洪致文回顧,這座車站在一開始,其實並不如大家描述的「醜」,甚至頂樓還有附設一間百貨公司,要說是最時髦的車站也不為過。
1971年剛落成時,中壢車站中央的大廳是挑高的設計,兩側的ㄇ字形線條,一邊是出口,另一邊則是廁所。出口側的樓上,有車站站務用的相關空間,特別是偌大的會議室,如今還保有落成時候的時代樣貌。
洪致文指出,由如今已90多歲的侯慶耀老先生設計的中壢車站,其售票窗口,以及大廳內隨處可見牆壁邊緣以石材裝飾的壁板,豪華氣派,可以想見當時的高級。
而高級還不夠,洪致文表示,在中壢車站完工後沒幾年,當年的省議員吳伯雄先生便來函台鐵,建議由民間投資,在中壢車站站房上加蓋,作為餐廳及賣店。後來,中壢車站加蓋了一層樓,作為「今中百貨」,成為全台首例。
後來,百貨歷經餐廳、撞球場、溜冰場、小吃街等變化,如往廁所的方向走去,抬起頭還能看到上方二樓的窗戶,那個位置,還曾有間燒臘店。
可惜的是,隨著後來混亂的規劃,與不善的維護,最終變成人們口中「最醜車站」。洪致文感嘆,中壢車站從落成時充滿時代氛圍的現代感,到最後被揶揄成最醜車站,真的是建築維護、樓層增建,以及景觀規劃的一個很好崩壞案例。
(更多車站最初照片,可以看洪致文的臉書)
已經封閉的四代中壢站 |
未來:我們該有怎樣的一座車站?
![]() |
圖片來源: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|
不知道幾年之後,我們即將迎來一座截然不同的中壢車站,在捷運工程局的示意圖中,他會是座與高聳大樓共構的車站。除了有台鐵與至少兩條捷運線交會,作為市民通勤的出入口,也是生活中重要的節點。
在那看似美好的、未來感的想像中,中壢車站是否真符合我們的期待?又換句話說,我們希望這是一座怎麼樣的車站?
我們期許,他會是一座獨具特色,融合在地元素與美感,除了單純的商業機能外,融合更多人文風情的車站;我們期許,他會是一座讓中壢人、讓全桃園人都為之驕傲的門面。
要走多久多遠才能明白 那些盼望渴望不在前方
買錯車票的人在外頭唱著歌 看著來來去去的人離開
走在茫茫人海裡頭徘徊 下錯車站的人在月台凝望著
─好樂團《車站》
參考資料
- 維基百科
- 洪致文,2024.6.15,facebook貼文
- 陽明一街實驗工坊,2017.10.17,facebook貼文
- 《桃園縣志:交通志》
0 留言